人民政协报记者 王菡娟万通资本
近期,中东部持续高温、南方酷热难耐,连避暑胜地东北也频频登上“高温榜”。气象部门高温预报准确吗?极端天气又为何频发?我们又该如何应对?为此,记者采访了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朱定真。
不存在不敢预报高温情况
随着我国各地高温天气的持续,“人为压低气温预报数值”“气象部门不敢预报高温”等质疑声也不断出现在网络上。
“不存在这种现象。”朱定真表示,“气象工作者不会有意地将气温报高或报低,我们也会对预报员的预测进行评分,预报38℃,实际气温达到40℃以上,预报员是不得分的。我们作为预报员,一定会努力报得越来越准。”
但是为什么预报的气温跟大家的感觉不一样呢?
据介绍,按照世界气象组织规定,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是百叶箱中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,百叶箱须设在草坪上,离地面1.5米,周围较开阔,无高大建筑、树木等阻挡风或遮挡阳光。然而,在同一座城市内,百叶箱和水泥路、柏油路上的温度不一样。在阳光强烈的情况下,水泥路、柏油路1.5米高度上的温度,比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可能会高4℃至5℃。
至于人的体感温度万通资本,其不确定性更大。
“气温就是近地层大气环境的温度,大家感受到的是体感温度,体感温度受到气压、风力、湿度等多重影响。”朱定真说。
体感温度是每个人和外界空气接触后感觉到的温度,受影响因素较多。首先,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不同,对温度的感受自然不一样,譬如身处公园还是闹市区,位于通风还是密闭的环境中。
其次,体感温度和大气湿度关系密切,如果空气湿度比较大,人就会感到比较闷热,即使没有达到35℃以上的高温天气,只要气温达到33℃左右、相对湿度达到80%,人就会感到非常闷热、不舒服,甚至容易中暑。
朱定真同时表示,“未来我们的预报会越来越向人们的需求倾斜,比如可能会预报体感温度,而不再是简单告诉大家气温为多少摄氏度,播报的信息中还要包含气温38℃和39℃有什么差异,哪些领域会受到影响等。”
极端天气常态化:减缓和适应并举
最近以来,极端天气频发,这是全球变暖惹的祸吗?我们要如何面对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的未来?
“全球变暖是大背景。事实上,极端天气常态化已经显现出来了。高温的极端性在增加,不论是高温的热度,还是它持续的时间暖季被拉长。”朱定真说。
《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(2024)》显示,中国年暖昼日数平均每10年增加6.7天。在朱定真看来,暖季不但提前开始,还结束得更晚,其成因就是全球变暖。而中国区域的升温速率高于全球同期水平。
今年北方地区的高温,一是由大陆高压导致的,二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时形成。“在6月份前后,北方地区的高温通常是在大陆高压控制下出现的。等到副热带高压北抬,受它控制的地区往往呈现桑拿天,早晚和白天差不多热。不同的年份会有时间上的差异,今年副热带高压北跳得快,而且呈现出西伸趋势,‘体格’非常大,包括河南等地都受到了它的影响。”朱定真说。
也正是因为今年副热带高压早早北跳,所以过去要到“七下八上”才会出现的天气,现在已经出现在京津冀地区。
对于气候变化,朱定真认为,“气候变化也是大自然的一种韵律。应对气候变化,一是减缓,二是适应。”
朱定真还举了例子,“我们谈到暴雨时,总是会首先想到它的可怕,其实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年降水量呈单峰型分布,也就是6至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百分之六七十以上,其他月份降水量偏少。地球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,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,怎么留住汛期的降水为其他季节使用,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。”
朱定真还表示,“我们在讲防灾减灾的时候注重趋利避害,过去我们更多地讲‘避害’,首先保证安全万通资本,其实‘趋利’也是非常重要的,随着我国水利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,预警预报监测能力的提升,在防范洪涝灾害之外,空中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应该摆在日程上。”
天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