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配资
7月的最后几天,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,中美第三轮经贸谈判以一种近乎戏剧性的方式提前落幕。原定四天的安排流出,仅维持了一天半后,便草草收场。明显,双方未达成任何突破性协议。唯一尚存的一丝外交温度,是双方都同意将关税休战期延长90天,避免原定期限到来时,中美再次爆发直接性的关税战。这一点,无疑凸显了全球两大经济体之间早已千疮百孔的战略互信。
果不其然,美国人的行事风格,对得起中国人的“信任”。会谈不足24小时,刚返抵华盛顿的财政部长贝森特立即换上强硬面孔。他宣称,如果中国不想面临“大麻烦”,就必须尽快美国达成协议。并狂妄断言:“美国不再孤军奋战,全世界都站在我们身边”。总而言之一句话,美国病了,但就是非要给中国“喂药”。
事实上,贝森特所谓“全世界站在美国身边”的豪言乐配资,源于近期美国与多国达成的不平等贸易协议。在奔赴斯德哥尔摩前,美方谈判代表已备好一整套新制裁清单和盟友让步样本。韩国被迫接受15%的对美出口关税,同时承诺对美国商品实行零关税,并签署3500亿美元对美投资及1000亿美元液化天然气采购协议。日本同样付出沉重代价。在美方压力下,日本对等关税从25%降至15%,代价是开放大米市场并提供5500亿美元无实质回报的对美产业投资。欧盟的妥协更显屈辱。冯德莱恩领导的欧盟委员会同意购买美国军事装备、7500亿美元能源产品,并给予6000亿美元产业投资,最终仅换来15%的降税条件。
特朗普政府的“分而治之”策略,意图清晰:先压服其他经济体,再集中力量孤立中国。贝森特在华盛顿的恫吓,既是向中国施压,也是“杀鸡儆猴”做给尚未屈服的加拿大、巴西等国看。
不过,贝森特在关税核心议题上刻意语焉不详。当记者追问具体税率安排时,他屡屡回避,仅表示最终决定权在特朗普手中。这种模糊姿态实则是保留施压空间的谈判策略,显露美方在关键议题上的策略困境。
中国手里的2张“王牌”也是美国只敢在外围叫嚣,却不敢真刀真枪继续和中国打的原因。一个乐配资,就是稀土的控制权。自6月以来,中国对美国稀土磁体出口激增660%,但每批货物均附带最终用户承诺书,严禁涉及军工用途。美国虽有稀土资源,却缺乏中国的提取技术,使其高科技产业和军工发展受制于人。一个,是美债减持,作为在金融领域的有力回应。中国连续三个月减持美债,持仓降至7500亿美元,引发日本、英国等主要债权国跟进。面对36万亿美元债务的利息压力,华尔街对美债流动性危机忧心忡忡。
需要指出,美方的极限施压正引发全球经济涟漪效应。7月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环比上涨2.3%,布伦特原油价格突破每桶95美元,创2023年以来新高。
跨国企业被迫启动“中国+1”战略。苹果、特斯拉等公司将部分产能转向越南、墨西哥等地,但遭遇基础设施瓶颈,越南电力短缺、墨西哥物流低效使生产成本增加15%-20%。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美国本土制造业未获提振。制造业PMI不升反降,跌至48.7,创三年新低,“产业回流”政策实际效果有限。
面对变局,中国加速构建 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。国与东盟签署升级版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》,区域内90%商品实现零关税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.1%,内需市场活力持续释放。
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样取得突破。在与俄伊能源交易中,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(CIPS)作用显著,2025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市场份额升至4.2%,首超日元成为第四大支付货币。
特朗普政府或许能用关税大棒让日韩欧“滑跪”,但贝森特返程航班起飞时乐配资,他应该清楚看到:中国代表团专机航线正指向东盟峰会会场,那里即将达成90%商品零关税的区域贸易网络。当华盛顿沉迷于制裁艺术时,北京已在书写多极世界的新经贸规则。
天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