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(7月8日)上午,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举行山东省道德模范记者见面会第二场配查信,邀请3位道德模范代表,讲述先进事迹与感人故事,并与记者现场展开交流。
大众日报·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:
刘师傅您好,您在两次生死救援中挽救了17条生命,面对随时可能把船体掀翻的狂风巨浪,您说“救人是一种本能”,这种“本能”背后是否有更深层的信念支撑呢?大家都叫您“英雄船长”,您又如何看待这个称号呢?
刘世瑜:说“本能”是因为在海上谋生的人都知道,风浪无情人有情。收到求救信号的时候,根本顾不上害怕,脑子里就一个念头:救人!要说信念,就两点:责任、情分。当船长的,守护生命是天职,靠海吃饭,谁遇险都得帮一把;再说,茫茫大海上,我们就是彼此唯一的依靠。就像老一辈常说的:“船帮船,人帮人,出了海就是一家人”。
“英雄”这称号太重了,我就是个普通渔民。在青岛城阳,每一位渔民都有着这种担当和魄力,两次救援,我的船员都是毫不犹豫跟着我冲进风浪里,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勇气,是青岛渔民血脉里的团结劲儿——看到遇险船,附近渔船没有不拼命的!我们渔民有句老话:“救人是本分,不救亏良心。”要是非说“英雄”,我觉得所有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的人,都是真英雄!
凤凰网记者:配查信
您好刘师傅,您两次见义勇为的经历令无数人敬佩。那么作为道德模范,您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呢?
刘世瑜:其实我就是个普通的渔民,做了该做的事。要说示范引领,可能就是希望能把“以海为家、守望相助”的渔民情怀传递下去。
现在我们社区文明实践站经常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宣讲,我就报名当宣讲员。有时候是在社区,也会去学校给孩子们讲。我分享的重点,不是反复讲自己过去做了什么,而是想和大家交流些更实用的,比如海上安全培训,我就结合自身经历告诉大家,救援不是蛮干,而是要讲究方法,比如如何利用风浪节奏接近遇险者,怎样快速固定救生筏这些经验。
日常生活中,谁家有困难搭把手,看见谁家渔网破了帮忙补两针,这些小事我都会做。我还带着家人邻里一起参与社区志愿服务、环境整治、关爱孤寡老人等等。一个人的力量有限,但大家一起行动,力量就大了。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,感染、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向上向善的行列中来,让做好事、讲道德成为一种习惯,一种风尚。
(大众新闻记者 程文琪 摄影 李亚平 崔晗 策划 陈巨慧)
天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